麦穗音乐 | 你是我的平安|当焦虑响起,这首歌为我按下了暂停键



每一个你想要评判的行为背后

都可能藏着一个你未曾听过的故事
 

词曲:林婉容

翻唱:麦穗音乐

(新心Amy Sun /路佳音Pauline/李恩希Emzie Li

大熊Richard/张伟德Wade Zhang)

 

亲爱的朋友,什么会让你感到平安?

 

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说到平安,我想到最近几周牧者分享的主题:如何过不焦虑的生活。

 

我们的安全感常常建立在外在的拥有:权利、财富、能力等,而紧张、敌对、破裂的关系也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其中牧者分享他的故事,尤其让我警醒。

 

那天他正开车,突然,一辆车猛地强行变线到他前面,差点追尾,随即又猛踩油门,闯了红灯扬长而去。

 

“混蛋!”一股怒火冲上心头。他下意识地在心里论断:“这个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个缺乏教养的人”。

 

可后来的一则本地新闻却让他愣住了。报道称,一位司机为了护送路边临产的孕妇紧急就医,情急之下闯了红灯,但多亏他送得及时,才保住了孩子和大人的生命。报道中的车辆,正是那天差点让他追尾的车。

 

那个他心中的“混蛋”,在另一个故事里,却是一个不顾自身安危的“英雄”。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我们每个人脸上。我们赖以生存的快速判断,有多少是建立在信息不全的偏见之上?我们总在用碎片、用想象,去拼凑一个完整的人,好让自己的“认为”显得正当、正确。
 

我又联想到一位博主分享过她的两个故事。

 

初到一座城市时,她不知道乘坐扶梯有“靠右站立,左侧通行”的惯例。她心安理得地随便站,从未觉得不妥。

 

后来,她知道了这条规则。从此,她不仅自觉靠右,内心也开始评判那些站在左边的人:“真没素质,不懂给别人让路。”

 

直到某一天,她猛然惊觉:“在知道这个规则之前,我自己,也正是那个被人在心里默默评判为‘没素质’的人。” 

 

 

原来,我们总是习惯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却无视自己。但那些用来丈量别人的尺子,最终都会量回自己。
 

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她辞职后去国外学习期间,重新回到学校的她,是一个被社会压榨和被人性幽暗吓怕过的人,所以基本丧失了大部分交友和社交的欲望,加上英文已经很生疏了,所以基本不与任何人交流。

 

有一天下午她提早到了教室,其他同学陆陆续续的走进来,她清晰地听到同学们在距离她不远的地方议论她,觉得她不打招呼非常“rude”(粗鲁)。

 

这时,其中一位美国同学站出来说:“不是的,你们误会她了。她不是不礼貌,这只是她的习惯而已。我去过中国,人非常多。如果他们像我们这样,见到每个人,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要打招呼,那么他们一整天可能都在打招呼。在他们的文化里,避开和陌生人、不熟的人目光接触,这相反是另一种礼貌。”

 

这些话让她瞬间泪目,直到现在,她都非常感激那位同学。

 

这些故事,也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为孩子不爱吃青菜而焦虑不已。

 

餐桌上,我的目光总是死死地盯着他的碗。不停的给他夹菜,直到他开始强烈反抗,宁愿饿肚子,也不接受我强逼他吃菜。

 

孩子的抵抗迫使我向内自省,才逐渐看清这份焦虑背后,藏着一个环环相扣的恐惧链条:我怕他营养不良,进而怕他体魄不强,更怕他因此输在起跑线上,从而未来不够光明。而追根溯源,我最深的恐惧,其实是怕自己被贴上“失败的母亲”这个标签。

 

当“母亲”这个身份的价值需要靠孩子的表现来证明时,孩子任何一个“不好”的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动摇着我的自我认同。

 

你看,我们不仅轻易论断他人,更擅长用一套严苛的标准来审判自己。原来,我们向外评判的每一句指责,都对应着向内审视时的一道伤口。


追根溯源,我们为何总是不由自主地急于论断?

 

从心理学上,首先,它是认知的“快捷键”。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天生喜欢走捷径。给一个人贴标签远比深入了解他的背景、动机要轻松得多。

 

同时,通过贬低他人(“我没他那么差”),我们能快速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和道德制高点,以此来稳固自我价值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往往恐惧真正的关系连接。因为深入了解,意味着可能要调整自己固有的看法,而论断,则粗暴地取消了“理解”这一步。它将一个立体的人,简化成一个扁平的行为符号,从而关闭了我们与对方情感连接的通道。
 

那么,该如何收回这把同时指向他人和自己的审判之锤?

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努力。

 

第一,用理解的视角代替审判的目光。

 

每个让我们不解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位外国同学之所以让人感动,正是因为他穿越了自己的文化框架,用对方的语境去理解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智慧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愿意多看几种可能。

 

第二,用描述的言语代替评判的语言。

 

我们的语言塑造着我们的关系。评判性的语言会瞬间关闭沟通的大门,而描述性的语言则能帮助我们搭建理解的桥梁。

 

当伴侣未经商量做了一项家庭重大决定,让你感到不被尊重时,试着说:“这次的决定,我没有参与讨论(描述行为),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太被尊重,心里很愤怒也很难过(描述感受)。”远比一句“你太自私了!”更能引发对方的倾听与反思。

 

第三,用宽广的心胸代替狭隘的论断。

 

下次当别人的举动让你不适,试着思考三种可能:他可能不知道(如电梯故事),他可能有苦衷(如救人的司机),他可能和我不一样(如文化差异)。

 

培养一个宽广的胸怀,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认知的有限,并愿意为各种可能性保留空间。这需要我们刻意练习一颗谦卑和好奇的心,在定论之前,先问一句:“会不会有另一种解释?”

 

真正的平安,始于放下评判的权柄。

 

所有的心法,最终都指向我们内心深处对“平安”的渴望。而这,正是今天这首《你是我的平安》所吟唱的真相。

 

我们内心的惊涛骇浪,多少是因为我们抢过了那柄不属于自己、也挥舞不好的审判之锤?

 

“你是我的平安,怒涛中的平安,风雨中的宁静,忙碌中的安息……”

 

这份平安,是在我们承认自己视野有限、放下对他人和对自己论断权柄的时刻,悄然降临的。它不在于外在风浪的止息,而在于我们内心是否选择安息于一个更大的信靠之中。

 

生活中的洪流或许无法控制,但当我们停止用有限的视角去对抗,学会以“描述”代替“论断”,以“等候”代替“定罪”,以“善待”代替“苛责”,我相信,即便是在洪水中,我们也能触摸到了那根永不摇动的锚。

 

愿你我都能学会用一双温柔的眼睛,去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和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不再急于给别人贴标签,当我们开始学习拥抱缺陷的自己,最深的平安,会在我们放下评判的目光时,不期而至。



歌词

祢是我的平安 

词曲:林婉容
翻唱:麦穗音乐
(新心Amy Sun /路佳音Pauline/李恩希Emzie Li/
大熊Richard/张伟德Wade Zhang)

祢是我的平安 怒濤中的平安
風雨中的寧靜 忙碌中的安息

耶和華唯祢是神 洪水泛濫時祢是神
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直到永遠
耶和華唯祢是神 洪水泛濫時祢是神
平安的福賜給我們 賜給我們

能力屬於祢 權柄屬於祢
唯有祢是神 永遠祢是神

(能力屬祢) 能力屬於祢
(權柄屬祢) 權柄屬於祢
唯有祢是神 永遠祢是神

能力屬於祢 (配得讚美)
權柄屬於祢 (配得尊崇)
唯有祢是神 永遠祢是神

版权归小羊诗歌所有
 
歌谱

11月19日 每日恩典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